‘粮食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辩论会’ Newspaper article about among others Lulu’s lecture on food supplies in the world in general and in China in specific, March 2012, in Theater De Rode Hoed,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中新网 陈大会 16 March 2012 – 2:05pm

粮食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稳定,中国政府至今仍掌握储备粮的供给。中国已经迈入超级大国时代,尽管农业粮食产量日益增加,但仍然无法摆脱对进口粮食的依赖。“谁来养活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普遍关心的话题。
本周二晚阿姆斯特丹De Rode Hoed中心剧场内,荷兰农业、环境基金会和青年食品运动协会联合举办了一场有关“粮食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辩论会,荷兰《人民报》记者Mac van Dinther、中国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宋一青研究员和旅荷华裔作家王露露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粮食问题

辩论围绕着“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展开。曾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人民报》记者Mac van Dinther表示,中国已经稳步走上了崭新的超级大国之路,但人口增长和对肉类、谷类食品的需求日益上升,粮食问题也随之凸现。数据显示,中国要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谁来养活中国”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宋一青博士表示,粮食可持续性发展在中国的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她带领的研究小组尝试通过有机农业市场化、加大科技扶持和促进小农经济合作等方式应对这些挑战。宋博士认为,受到地区多样性的影响,大农经济和小农经济将实现共存互惠,而小农经济将在食品安全和粮食可持续性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疑不断
现场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农业贸易的商人们似乎并不认同宋一青博士的说法。许多学者纷纷质疑,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大农吃小农”方式打造集体化的农业经济模式,将生产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将进一步加大农业失业人口。也有专家认为,由于过度开发土地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为水土流失和耕地面积大幅萎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劳动者角度出发,有学者再度提出政府应该多关注“每天只挣1美元的农民”和“被迫留守家园的农村妇女”。

曾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宋一青坚持认为,“中国政府是一个对人民、对生态和环境负责任的政府,她坚信这一切会逐渐得到改善。”

全局眼光
旅居荷兰的华裔作家王露露认为,中国5000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当今的执政者们自然也不会忽视这一点。她提醒在场的专家和学者,看待粮食发展和食品安全的问题,比须考虑到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独立、片面和肤浅的审视都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她同时呼吁,荷兰人应该采取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加强和中国在文化和哲学方面的沟通,这样才能理解当今中国政府的执政方式,同时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中国推进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Xuanyan Xu
书签/搜索工具:
Reply:
“荷兰人应该采取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加强和中国在文化和哲学方面的沟通,这样才能理解当今中国政府的执政方式,同时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中国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说得好!《谁来养活中国》是一本15年前的书。中国目前进口的粮食主要是大豆,其原因在于加入WTO后放开大豆市场,本地大豆在国外规模化种植的产品面前没有竞争力。目前农地流转的目的就是加大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这一过程将一直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农业人口转非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政府也不会傻到集中土地以致农民起义的地步。

中国目前仍是粮食自给的国家(荷兰不是)。中国不会倚靠乞讨度日,中国人会养活自己。“三农问题”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提出来,对于一个工业化中的农民大国,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靠理想主义者,而是需要像温铁军这样20多年在田间行走关注中国农民农村农业的人。记者和商人,需要多学习,需要真诚和爱心,而不是假模假势地担心别人跟你争粮食吃。
这篇文章写得好!乃荷广中文网中少见之有独立思考非人云亦云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