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 你们好。 今天和你们分享一下名词里的试金石。有些名词,貌似相同,却有天壤之别。比如,知识和学问,好像都指一个人知道的多,实则不然,用一用就知道了。我们说这个人知识多,但不说这个人知识大,我们说这个人学问大,不说这个人学问多。知识就像石块,碎片化,散落在地上,即便堆成小山,也一推就倒。而学问则所容纳的知识之间有内在联系,故稳如泰山,谁也推不倒。
学问,顾名思义,一边学一边问,即一边吸收知识,一边质疑总结归纳这些知识。这样学来的东西有三“内”。 第一,学习有内在动力,第二,知识经过了内部消化,第三,各类知识之间有内在联系,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足以指导人安身立命,成功立业。
知识就是一个人知道的,见识过的,可以是学来的,也可以是道听途的,即进入接收者五官的各种信息。 它不一定是接收者所主动寻求或渴望的,也不一定是被接收者所质疑和检验过的,更不一定是被接受者所内部消化和吸收的,形不成整体,趋于碎片化。
举个例子,一个人学了一大堆金融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空手套白狼,由于别人在这方面就是小白,所以他屡屡得手,靠挪动一个小数点,就能在不到一秒钟内把别人祖辈辈拼死拼活都挣不来的血汗钱归为己有。不到1秒是在证券所进行一笔金融交易所需的时间。这种知识越多,就越要命。
如果此人将其金融知识和其社会知识结合起来看,就会扪心自问,这样做会有什么社会效果? 我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倾家荡产而无动于衷,心安理得吗?如果他再将其金融知识放在法律框架里看,他会犯嘀咕,哪天我空手套白狼的把戏玩穿帮了咋办?会不会敲骨吸髓了半天结果进局子吃牢饭去? 如果他将其金融知识和佛教结合起来看,会怕因果报应。可他的知识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他的考量只局限于金融范畴,所以他利用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套路,让自己狡兔三窟,金蝉脱壳,长成了金融大鲨鱼,小鱼小虾都不够给他塞牙缝的。这种知识要命不?
不过,世间真有害人不害己这般的好事?我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吧? 一天县里发大水,一个靠坑蒙拐骗发财的主儿扛着他的一麻袋金条逃命。几天下来,饿得前胸贴后背,两眼冒金星,用余光一瞟,看到另一个逃难者正在啃半块馒头,便想用一麻袋金条跟他换,人家也饿得要死,自然不干,结果他只好抱着那麻袋金条见财神爷去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反映高智商犯罪,就是指有些人把知识用在邪道上。这些电视剧为什么不叫大学问犯罪呢?不言而喻。
而真正有学问的人,会将这些金融知识与社会责任,法律意识,家国情怀联系起来看, 把它用于扶植有前途的高科技创新企业,从而推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使全民从中受益,并会辅助决策者做出高屋建瓴,富国强民的抉择。这种学问家在古代叫贤士,如今叫功勋,比如两弹一星功勋。
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学问,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贤人,而贤人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 难怪我们的学校教育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
可见汉字不光是语言工具,也是包青天。 它用两个同义词来区分良莠,把企图通过偷换概念, 偷天换日,瞒天过海的金融大鲨鱼一网打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学问和知识,貌似相同,但是利国利民和祸国殃民的分水岭, 试金石,包公手中的惊堂木。只要我们细品汉字,也能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靠金融套路富可敌国的所谓聪明人在我们面前就是个小透明。